我不是平面设计工作者,但是作为在日本工作的设计狮还是发表下个人看法。
其实日本的美学以及设计观点,更多的是“死”。
相比于满园盛开的樱花,日本人更喜欢的是落英缤纷的死亡之美,这种岛国独有的美学观点,融合了中国的禅学玄学,催生了日本的一大部分设计来源。
黑川雅之有一本书叫做,「日本の八つ美意識」,这里面提出了日本美意识中的“微、并、气、间、秘、素、假、破”这几个理论。
这个东西看起来玄,其实说得直白一点,无非就是岛国的狭小结合了玄学禅学的思辨,搞出的一套很矛盾的理论,有人说日本人活在艺术中,而于我更多的感受是,日本是一个用艺术伪装野蛮的民族,他们永远活在绝对精神和本身欲望的思辨之中,强硬的调和起来,造就了独特的日本精神和日本审美。
而这一切催生出来的日本审美核心就是日本人自己说的“詫び寂び”(wabisabi),换句话说就是——敬畏以及沉寂。日本多灾的自然造成了他们的敬畏,日本对于佛道的追求,造成了无视命运无常的沉寂。
图 京都龙安寺枯山水
我们可以看出,不同于江南庭院的自然,以及欧洲庭院的精心雕琢。日本的庭院让你感觉到的是一种“死寂”的状态,这是一种极力去调节生之欲望的玄物,用白色的石子做出的“波纹”和岩石青苔带你“入定”。日本的设计总是带着点残缺,带着点隐忍,带着点不明所以。
所以在这种思维引导下的日本美意识,也就造就了所谓花道茶道等,说实话这种东西在中国是配不上被称作“道”的,中国的道是一种极其具有世界本源性的思辨,我们可以说屎尿里有”道“,但是不能说有屎道尿道。但是日本人却认为万物都可以总结出一种道,而这种道只不过是将精神和实体压缩出来的东西。
所以才有了——一期一会这种思想,事物转瞬即逝,不如一期一会。
所以这样思想造就的日本美学,也是如此,比如日本战国时代的家纹。
图 日本大名家纹
图 战国家纹
可以看出来,日本自古就可以把物质抽象的极好,这和他们的“死寂”“万物有道”是分不开的,明明是活泼的世间万物,日本人却可以很快的找出一个物质的抽象表现,这东西立刻就凝固了。而此时的东方还在“意象”中徘徊,西方还奔走在“具象”和“抽象”之间。
而日本人对于事物的平面化也因为这个有了独到的见解,因为非常的善于在事物中寻找“道”,所以对于颜色的分析以及形态的把握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。比如葛饰北斋的浮世绘系列。
图 神奈川冲浪里(葛饰北斋)
当时日本脱亚入欧风正盛行,所以好多浮世绘就被塞到瓷瓶子里当成填充物出口到欧洲,欧洲人一看我勒个去这艺术品够牛啊。于是就有了深受浮世绘影响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。
图 梵高的星空 可以和上面那张浮世绘对比下
所以等到工业革命之后,西方的艺术逐渐进入了以毕加索的立体主义,甚至达利的超现实主义为引导的时代的时候,日本的这种东西倒和整个的艺术潮流不谋而合了。
并且由于包豪斯的革命,将工业生产和审美结合,而这其中最需要的就是尽量抽取最自然界物质的美感,尽可能的令结构简单以方便工业制品的生产,那这一点可是日本人最擅长的东西没有之一了,所以这批包豪斯回来的人在日本掀起的工业设计革命,也就遥遥的走在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前面。
图 柳宗理的椅子设计,包括这图片的留白,都代表着那种敬畏和寂静的残缺
这里面说的是平面设计,所以我就不说工业设计的东西了,但是这其中也是息息相关的,比如大家熟知的,1964东京奥运会的会徽。
图 1964奥运会会徽
这种也能看出来和那些战国的家纹有异曲同工之妙,日本人的设计往往只是需要把握住最该把握住的东西就好。
那么之后出现原研哉这样的人就不足为奇了。
图帮主在线平面设计软件,只要你有足够的创意,不会设计技术也能做出精美的作品。